【學佛修行分享】知足常樂



知足常樂
實修 2017-04-11 10:57
 知足常乐
作者:菩提樹
今天跟父親通電話時,他記性不好再度問起我的工作。他只記得我以前工作繁忙。以往,父親常囑咐我們要趁年青時拼搏。現在,忽然一再囑咐我們要照顧好身體。原來,無論你多少年歳,在每個父母心中都關心著兒女的幸福。我跟父親說:「現在生活無憂,我不再操心忙碌了。現在,難得有幸學佛修行。」父親聽了很高興,哈哈大笑。從沒聽過父親笑得這麼開心,感恩!有幸學習H.H.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如來正法,領悟人生無常,父親由心發出感激的笑聲,讓我更感恩有幸學佛修行。學會放下,不再貪妄執著,不再自尋煩惱,真正得到幸福快樂。
釋迦牟尼佛于《大莊嚴論經‧卷第二(五)》說:
『一日,他(優婆塞的親友)對優婆塞說:「你看看這位婆羅門的行誼多令人崇敬!你曾經見過比他的修行更高超、少欲知足的行者嗎?」優婆塞說:「這種所謂高超的修行,只是在欺騙你罷了!」於是,優婆塞和他的親友便一起問這位婆羅門:「你如此修苦行,是為了求什麼呢?」婆羅問回答:「我修苦行是想求未來能當國王。」
優婆塞對親友說:「這個人的苦行,只是為了求取國王的名利,想要擁有全國各地的奇珍異寶。他會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宰殺眾生,會因愛好美色而有眾多宮女侍奉在側,也會過著以種種音樂自娛的五欲生活。這位婆羅門並不滿足作一位擁有諸多財寶的大臣長者,而是希望全世界各地的珍貴寶物都歸屬於自己,如何能說是個少欲的人呢?你只看到他身行苦行,就認為他是個少欲的人,殊不知他的內心是貪求無厭的!」
優婆塞又說:「這個人的行為具足貪欲、瞋恚和愚癡,沒有任何一點是真正修行者的作為。你應當要知道,少欲的人並不妨礙擁有錢財等諸多寶物,怎麼說呢?譬如頻婆娑羅王擁有國土、象馬和各種珍寶,但仍可以稱為少欲者,因為他雖擁有無數珍貴的財寶,但心當中卻不貪著,反而樂於佈施供養,樂於追求自在解脫的聖道。由此可知,雖是個富貴的人,如果他的心中沒有欲求,就是少欲。而那些沒有財富的人,心當中如果只知貪求五欲、珍寶,就不可名為少欲知足了。」』
可見,一個修行人的行為舉止,表面上看來好像無欲無求,但其內心是為求得到更好的福報而做種種的善業,求福報就是求將來得到更好的享受,其實所做的一切行為祇是遮掩內心的貪、瞋、癡,明明是想得到,偏要表現得不在乎,其內心的痛苦只有自己知。常人追求五欲(財、色、名、食及睡)而汲汲營營,求不得時苦,得到了又怕失去還是苦,始終是在得與失當中苦惱煩擾,不得安穩。《佛遺教經》雲:『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;少欲之人,無求無欲,則無此患。』知足就是少欲,不貪著,不奢求,所以苦惱就自然少;如果內心存有貪著,就要多行佈施,慢慢除去貪念,就沒有苦求而生的患得患之困擾;如果是富貴中人,常覺得還是不足夠,就成名利的奴隸,永無止境的追求。故此貪妄執著追求世間一切,就是自尋煩惱。原來,學佛修行可以改變人生觀,真是人生最大的意義,放下執著,其實幸福快樂很簡單。

轉載自:http://www.hkfhh.com



※以上文章是個人學佛修行心得,一切法義以 [H.H.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法音為主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